网站无障碍
您的位置:首页>专题专栏>打击整治养老诈骗

养老诈骗套路多,注意防范是关键!

时间:2024-04-03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 【字体:        】
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,骗子们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,而且花样百出。老年客户群体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、辨识能力相对较弱,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。
为了帮助老年人提高识骗防骗能力,今天小君通过一则案例,带大家一起揭露一些常见的养老诈骗套路和手法,帮助广大老年消费者远离诈骗陷阱。




案例介绍


张大爷已退休多年,平日里生活节俭、待人友善,没事的时候也愿意看看新闻,学习到了一些关于防范诈骗的小知识。有一天,他接到一个自称是“某某养老院”的电话,对方声称只要缴纳一笔费用,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,并保证有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日常照料。面对这样的诱惑,张大爷并没有急于做出决定,而是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:


多方求证


01


张大爷首先向社区工作人员咨询,了解是否有这家养老院的存在,以及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口碑如何。同时,他还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信息,包括养老院的官方网站客户评价等。


询问亲友


02


在确定养老院确实存在后,张大爷又向身边的亲友打听,看看他们是否有过与该养老院交往的经验,或是听说过相关的评价和建议。



实地考察


03


在确认了养老院的基本情况后,张大爷决定亲自前往养老院进行实地考察。他观察了养老院的设施条件、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,并与多位老人交流,了解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情况。

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和比较,张大爷发现这家养老院虽然宣传得很好,但实际上存在服务不到位、收费不合理等问题。于是,他果断拒绝了对方的邀请,并向社区和相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,提醒其他老人注意防范类似的诈骗行为。




案例启示


张大爷的一系列行为不仅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安全,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。他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:


01

保持警惕


面对陌生人的邀请和承诺,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的情况,老年人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,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言辞。


02

多方求证


在做出决定前,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,包括咨询社区、亲友、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等,确保所了解的信息全面、准确。


03

实地考察


在涉及到重要决策时,如选择养老院等,要进行实地考察,亲眼所见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。

04

积极维权


一旦发现诈骗行为或不良服务,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同时也提醒他人避免上当受骗。






揭秘4种常见的养老诈骗套路




01


假冒身份诈骗




诈骗分子常常会假冒公安银行医院等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短信上门拜访的方式,声称老年人或其亲友涉及某种问题,需要转账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其他操作。他们通常会利用老年人对公安、银行等机构的信任,制造紧张气氛,迫使老年人迅速做出决策。



应对策略


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请求,老年人应首先核实对方的身份目的,可以通过拨打官方电话前往官方机构咨询等方式进行验证。同时,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,尤其是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。




02


投资诈骗




诈骗分子常常会以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项目为诱饵,吸引老年人投资,他们可能会虚构一个看似前景光明的项目,承诺给予老年人高额的利息或分红。然而,一旦老年人投入资金,这些诈骗分子就会消失,资金也随之蒸发。



应对策略


老年人应谨慎对待投资,不要轻易相信高回报、低风险的承诺。在投资前,应充分了解投资项目的背景风险收益,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。同时,要避免将大量资金投入一个项目,以免遭受巨大损失。




03


健康诈骗




诈骗分子常常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,通过虚假广告电话推销等方式,推销所谓的“神奇药物”或“特效疗法”,这些产品或服务往往没有科学依据,甚至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危害。



应对策略


老年人应保持理性,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广告或推销人员的言辞,在购买药物或接受治疗前,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,并仔细核实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。




04


亲情诈骗




诈骗分子有时会冒充老年人的亲友,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,声称自己遇到了紧急情况,需要老年人提供资金帮助。他们通常会利用老年人对亲友的信任和关心,制造紧张气氛,迫使老年人迅速转账。



应对策略


在遇到涉及亲友的紧急情况时,老年人应保持冷静,不要急于做出决策,可以通过与亲友直接联系、询问其他亲友或寻求警方帮助等方式核实情况。同时,不要随意将资金转给陌生人或未经核实的人。


总之,老年人要提高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在面对涉及个人信息、投资、健康或亲友的请求时,应谨慎对待,多方求证。同时,也可以向社区、亲友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,共同防范养老诈骗。